-
福州打造新能源千亿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加速布局东南汽车城
福建省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与招商引资,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随着《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实施意见的落地,福州、宁德等重点区域已形成从动力电池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吸引多家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体系构建产业发展框架 福建省于2017年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规划,明确以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攻方向。配套出台的实施意见提出二十余项具体措施,涵盖研发补助、充电设施建设、政府采购倾斜等领域。政策组合拳推动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在规划期内年均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厦门、漳州等地配套产业园快速崛起。 二、核心部件领域形成集群优势 宁德时代全球领先的电池技术为产业链奠定基础,带动上下游企业向闽东集聚。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涵盖正极材料、隔膜、电芯的完整电池供应链,相关配套企业超过五十家。电机电控领域,部分本土企业突破高密度永磁电机技术瓶颈,产品配套国内主流整车厂商。 三、整车制造能力持续升级 厦门金龙新能源客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行业前列,其智能工厂实现柔性化生产。东南汽车等传统车企加快电动化转型,多款车型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数据显示,福建新能源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值比例达到规划设定的目标区间,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四、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完善 全省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数万个,重点城市核心区实现充电服务半径小于一定公里数。电力部门实施专用变压器报装绿色通道,福州、泉州等市建成智能充电管理平台。物流领域推广电动化示范项目,港口作业车辆电动化率显著提升。 五、创新生态培育发展后劲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的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在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等领域取得多项专利。财政资金引导设立的产业基金,已支持二十余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部分企业建立的海外研发中心,加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当前,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随着新一批重点项目投产,产业链价值有望向研发设计、智能网联等高端环节延伸,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2025-08-12
-
福建8月财政收入稳健增长 招商引资带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2016年,福建财政运行呈现稳中有进态势,8月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实现267.38亿元,同比增长9.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76亿元,增长8.9%;1-8月累计总收入2945.84亿元,同比增长6.1%,地方收入1831.61亿元,增长8.4%。招商引资持续深化及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拉动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福州、厦门等主要城市贡献突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进一步显现。 一、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运行质效稳步提升。2016年以来,福建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财政收入延续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从单月数据看,8月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到9.1%和8.9%,显示出当月经济活动活跃度较高,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改善。从累计数据看,1-8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接近3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800亿元,累计增速分别为6.1%和8.4%,地方收入增速高于总收入增速,反映出福建财政自主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结构逐步优化。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重点项目拉动效应凸显。招商引资是福建推动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重要抓手。2016年,福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建设和投产运营,不仅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增长,也为财政收入提供了稳定税源。例如,在制造业领域,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推动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相关税收贡献逐步提升;在服务业领域,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等产业的招商引资项目,有效带动了第三产业税收增长,成为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 三、主要设区市表现分化,福州厦门引领增长。在福建各设区市中,福州和厦门前8月财政收入表现尤为亮眼,两地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分别达到614.98亿元和775.44亿元,同比增速均为13.5%,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拉动全省财政收入增长的核心力量。福州作为省会城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财政收入随之保持高速增长。厦门凭借经济特区优势,聚焦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国际贸易等领域,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基础扎实,增长动力强劲。相比之下,泉州前8月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21.90亿元,同比仅增长0.2%,增速相对放缓,主要受传统产业转型调整、部分行业需求波动等因素影响,但仍保持了收入规模的基本稳定,为全省财政收入大盘提供了支撑。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税收贡献格局持续调整。2016年,福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直接反映在财政收入结构上。从税收来源看,第二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税收占比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税收占比逐步下降,财政收入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度降低,抗风险能力增强。例如,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能升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税收贡献稳步增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相关税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新亮点。同时,福建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虽然短期内可能对财政收入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培育更加优质的税源,实现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五、财政支出保障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福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民生领域,财政资金重点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倾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在经济发展领域,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统筹安排资金支持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财政支出的精准发力,不仅保障了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也为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形成了“收入增长-支出保障-经济发展-收入再增长”的良性循环。 总体来看,2016年8月及1-8月福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招商引资成效显现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阶段,随着各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招商引资项目的持续落地见效,福建财政收入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力支撑。
2025-08-12
-
福建打造海峡两岸交流新高地 以交流促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
福建作为大陆拥有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最多的省份,正通过持续加强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闽台历史渊源与区位优势,为台胞台企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有效促进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发挥区位优势,夯实交流基础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台交流优势。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目前,大陆共有49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分布在20个省份,福建以10家的数量位居首位,体现了福建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交流基地涵盖了文化、历史、宗教、民俗等多个领域,为两岸同胞提供了丰富的交流载体。 二、拓展交流平台,促进旅游合作 福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生态自然环境,加之闽台海上直航、空中直航、“小三通”海空联运的立体交通优势,为两岸旅游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次新增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三明尤溪朱熹诞生地、南平武夷山朱子故里三家交流基地,进一步丰富了福建对台旅游产品供给。福建的10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马尾、青礁和白礁慈济宫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莆田湄洲妈祖庙、永定客家文化园于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福州三坊七巷、三明宁化石壁于2013年被列入第五批。这些基地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台湾同胞前来参访,促进了闽台两地人员往来和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 三、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在加强文化旅游交流的同时,福建积极推动闽台经贸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通过搭建各类经贸合作平台,为台胞台企在福建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了众多台湾企业前来投资设厂。闽台产业合作涵盖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福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落细各项惠台政策措施,为台企在福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四、传承中华文化,增进民族认同 福建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多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朱熹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湾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通过在这些基地举办文化研讨、学术交流、民俗展演等活动,促进了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传承和弘扬,增进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这种文化层面的深度交流,为两岸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五、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往来便利 便捷的交通是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保障。福建不断完善与台湾的立体交通网络,海上直航航线持续加密,空中直航更加便捷,“小三通”海空联运高效顺畅,极大地缩短了闽台两地的时空距离。这不仅方便了两岸人员的往来和旅游交流,也为闽台经贸合作提供了高效的物流支撑,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提升了合作的效率和竞争力。 六、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台胞获得感 福建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为台胞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努力为台胞在福建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便利条件。通过建设台湾青年创业基地、提供创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台湾青年来闽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台胞在福建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也为福建吸引台湾人才和技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展望未来合作,共创发展新局 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福建作为对台工作前沿阵地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未来,福建将继续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深化闽台在文化、旅游、经贸、教育、科技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合作新空间、新领域。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台胞台企参与福建建设,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携手开创闽台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福建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5-08-12
-
福州水产行业品牌建设再获突破 5家企业获评中国驰名商标
近日,福建省水产行业在品牌建设领域取得新进展,福州、宁德等地5家企业的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新增为中国驰名商标。此次获评企业包括福建海壹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福建省丰盛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一步提升了福建省水产行业的品牌竞争力。当前,福建省水产业已形成22件中国驰名商标、24个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及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矩阵,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品牌战略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围绕水产行业实施品牌提升行动,通过政策扶持、标准制定和品质管控等多措并举,推动企业从传统加工向品牌化转型。此次新增的5件驰名商标覆盖冷冻调理食品、海产罐头等多个细分领域,反映出福建水产加工业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标杆。 二、地理标志产品彰显区域特色优势 福建省依托海洋资源禀赋,已构建起以大黄鱼、鲍鱼、紫菜等为代表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宁德市通过“地标+企业+农户”模式,推动福鼎槟榔芋、霞浦海带等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5个水产品类,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为地方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标准化建设强化行业核心竞争力 为支撑品牌战略实施,福建省先后制定数十项水产行业地方标准,覆盖养殖、加工、流通全链条。福州市连江县通过建设国家级水产标准化示范区,推动鲍鱼养殖规范化;泉州市依托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促进鳗鱼制品国际认证。标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为驰名商标申报奠定了技术基础。 四、产业链协同激活品牌集群效应 当前,福建省正加快构建从育苗育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漳州市通过建设现代化水产加工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厦门市发挥自贸片区优势,发展高端海鲜贸易。22件驰名商标和24件地理标志商标形成的品牌集群,正带动福建水产行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为“海上福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25-08-12
-
福州五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500强 彰显区域经济发展韧性
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福州有五家企业成功上榜,占同期上榜闽企数量的过半。这一成绩不仅是福州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反映出当地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方面的积极成效,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民营经济成福州发展“稳定器”,政策沃土培育企业成长动能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福建的核心城市,福州始终将民营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当地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要素保障等举措,为民营企业营造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此次上榜的五家福州企业,涵盖制造业、房地产、投资等多个领域,其发展轨迹与福州民营经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转型历程高度契合。这些企业凭借自身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优化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军力量,也成为福州招商引资成果的生动注脚。 二、多元产业布局凸显实力,五家企业勾勒榕企发展图谱 上榜的五家福州企业来自不同产业领域,展现出福州民营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其中,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制造业代表,专注于汽车玻璃及工业技术玻璃的研发与生产,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全球化布局,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地位;正荣集团有限公司、融信(福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福晟集团有限公司则深耕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以品质开发和区域深耕为核心,在推动城市建设、提升人居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福建永荣控股有限公司则聚焦化工新材料领域,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技术创新,逐步构建起从上游原料到下游产品的完整产业体系。不同产业的龙头企业共同发力,形成了福州民营经济“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 三、龙头引领带动产业升级,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此次上榜的福州企业不仅自身规模庞大,更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带动了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以福耀玻璃为例,其在福州的生产基地吸引了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形成了从玻璃原片、模具制造到物流运输的完整产业链,有效提升了区域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永荣控股则通过技术攻关,在高性能聚酰胺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了福建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转型。正荣、融信、福晟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带动了建筑、装饰、物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福州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闽企集群效应持续显现,福州成民营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在2015年中国民营500强榜单中,福建共有九家企业上榜,其中福州占据五席,占比超过一半,凸显出福州在福建民营经济版图中的核心地位。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福州依托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和深厚的民营经济底蕴,不断吸引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此次五家企业上榜,既是对福州民营企业发展成果的肯定,也为后续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信心支撑。未来,随着福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预计将有更多本土企业成长壮大,进一步巩固福州作为民营经济发展高地的地位,为福建乃至全国民营经济发展贡献“榕城力量”。
2025-08-12
-
福州新区推进336个重点项目 年度投资2000亿促发展
福州新区正全面推进336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目标2000亿元,通过强化项目带动、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完善要素保障,全力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建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强化项目统筹推进机制。福州新区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336个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工作机制,定期调度项目进展,及时解决土地、资金、审批等瓶颈问题,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推进。同时,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新区,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福州新区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其中,滨海大道作为串联新区沿海片区的重要通道,正推进道路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马尾大桥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建成后将进一步畅通仓山、马尾片区交通联系;东部快速通道加快建设进度,未来将实现福州主城与新区快速连接。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提升新区综合承载能力。 三、推动产业项目集群发展。福州新区重点项目涵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经济等多个产业领域,通过精准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新区聚焦跨境电商、国际贸易、金融创新等业态,推动相关产业项目落地投产,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同时,支持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福州新区紧密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建设,加快推进50个对外开放重点项目,涵盖港口物流、跨境合作、国际交流等领域。通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优化通关环境,提升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节点作用。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重点区域的经济合作,吸引外资项目落地,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域开放格局形成。 五、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福州新区将民生项目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快推进旧屋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计划,年内将完成473万平方米旧屋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基本建成1.1万套保障性住房,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同时,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新区公共服务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福州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市和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重点项目建设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加强对水、气、土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和治理。同时,推进滨海湿地保护、公园绿地建设等生态项目,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实现“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生态目标,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区。 七、压实工作责任确保落实。福州新区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重要抓手,压紧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通过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项目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持续纠治“四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福州新区通过推进336个重点项目建设,不仅将实现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更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2025-08-12
-
福州召开重大项目推进会 部署招商引资与重点工程攻坚任务
近日,福建省召开3月份重大投资项目协调视频会议,聚焦年度建设目标,部署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关键任务。会议强调,要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强化全周期管理,推动在建项目提速、前期项目转化、招商项目对接,同时压实安全生产与廉政责任,确保重大工程高效推进。 一、强化新发展理念引领 锚定年度目标攻坚 会议指出,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福建省需以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为核心,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重点围绕交通、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推动厦门翔安新机场、宁德时代扩产等标杆项目,力争上半年开工率达90%以上。各地市需细化节点任务,破解用地审批、资金配套等堵点,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格局。 二、深化“五个一批”机制 优化全流程服务 针对“五个一批”项目库动态管理,会议要求福州、泉州等重点城市建立专班跟踪机制,简化审批流程。例如,漳州古雷开发区通过“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推动石化产业链项目提前三个月完成环评。同时,加强央企对接项目的要素保障,确保年度投资额超千亿元的半导体、新材料等项目按期落地。 三、压实安全与廉政双责任 打造精品工程 会议强调,所有项目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标准,福州地铁、平潭跨海大桥等工程需开展隐患专项排查。纪检监察部门将嵌入招投标、资金拨付等环节监督,杜绝暗箱操作。2024年全省计划创建30个省级示范工地,推广装配式建筑等绿色技术,提升工程品质。 四、聚焦区域协同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会议明确支持闽西革命老区与沿海地区联动发展,龙岩、三明等地的高铁配套产业园纳入省级重点调度。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引导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向莆田湄洲湾等园区集聚,年内力争新增县域特色产业项目超200个,带动就业逾10万人。 此次会议为福建省2024年经济工作划定了施工图,下一步将通过月度通报、专项督查等方式确保政策实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2025-08-12
-
福州自贸片区出入境新政便利非户籍赴马祖旅游推动招商引资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推行新出入境政策,为团队旅客提供一次性通行证前往马祖旅游,无需再返户籍地办理,极大简化流程,有力促进招商引资和区域开放合作发展水平提升。 一、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家深化改革前沿,2015年设立以来聚焦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通过政策创新吸引外资和游客,强化与台湾地区经济交流,马祖作为邻近岛屿成为重点合作对象;该政策源起公安部2024年支持福建自贸区对外开放的专项措施,涵盖10项创新授权,其中关键突破是允许省公安机关为临时入境游客办理一次性通行证,全国范围内属福建首创范例。 二、新措施具体实施于福州马尾片区,该点为福州市唯一指定办理地,针对团队旅客经马尾口岸赴马祖旅游场景,显著降低以往非户籍居民需长途跋涉回户籍地的办证成本;类似办理点还覆盖厦门市、平潭区和泉州市,形成省内多点协同体系,推动人员高效流动,直接服务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三、政策操作流程高度简化,旅客仅需提交基本申请表、照片及身份证明,配合旅游组团社函件,2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通行证一次出入境有效,避免多重手续复杂化,该便利特性结合福建自贸区整体营商环境优化,为招商引资营造更开放氛围,例如潜在投资者可借旅游契机考察投资机会。 四、该政策创新凸显福建自贸区探索两岸经济融合深度路径,历史性推动非户籍便利化服务,相较传统政策突破地理限制;公安部授权后,福州片区积极整合资源,确保措施落地符合国际标准,以更高效行政管理响应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自由贸易区制度红利。 五、旅游业关联效应显著提升招商引资引力,马祖旅游热度升温带动福州市相关产业投资,例如酒店、交通和商贸领域;自贸区通过此类服务强化吸引力,潜在客户群从游客扩展至商业考察团队,构建综合型开放生态,助力福建形成更高水平全球竞争力。 六、未来展望聚焦政策扩展可能,借鉴国内外自贸区成功经验,福州片区或推动更多类似出入境便利化举措;公安部持续支持福建试点,目标深化两岸互联互通,以创新政策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大局,巩固该省在全国先行先试地位。
2025-08-12
-
福州福清莆田厦门沿海联动 福建打造千亿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福建正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等举措,从核心技术突破、产业聚集发展、重大项目推进、本地配套升级四方面系统发力,着力打造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 一、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巩固产业领先优势 福建在新型显示领域已具备坚实基础,液晶显示制造能力处于国内前列。为进一步强化这一优势,当地正围绕新兴显示核心关键产业链环节加大攻关力度,重点突破高世代面板制造工艺、新型显示材料等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引领转型。通过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速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壮大产业示范基地,构建沿海聚集格局 依托福清融侨、厦门火炬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福建正加快形成“福州—福清—莆田—厦门”沿海新型显示产业聚集带。通过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策服务环境,吸引上下游企业向基地集中,促进产业链各环节高效协同。聚集带内将重点发展面板制造、模组组装、显示材料等核心产业,同时布局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规模能级 福建正全力推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新型显示重大项目建设。其中,总投资数百亿元的福清8.5代面板生产线、莆田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等项目进展顺利,投产后将显著提升区域面板产能和技术等级,填补高世代面板制造领域的空白。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还将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落户,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四、加快本地配套升级,完善产业链生态体系 为破解产业链配套不足的问题,福建正推动与平板显示相关的本地上游配套产业技术攻关,重点突破LED背光源、触控面板等关键环节的本地化规模配套。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本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同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面板制造企业与本地配套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目前,部分本地配套企业已实现技术突破,开始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配套,产业链本地化配套率逐步提升。 通过上述举措,福建新型显示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实施,当地有望在新型显示领域形成更强的产业竞争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12
-
福州高新区4项目入选国家金融安全专项 获亿元级资金支持
近日,福州高新区4家科技企业主导的金融安全技术产业化项目成功列入国家专项计划,标志着该区域在金融信息安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此次入选项目涵盖密码机、支付终端等核心设备研发,总投资规模达1.7亿元,获得国家级资金补助超2000万元,为当地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能。 一、专项计划聚焦金融安全核心技术 国家金融领域安全IC卡和密码应用专项计划旨在突破支付安全、数据加密等关键技术。福州高新区企业申报的高性能金融数据密码机项目,采用自主可控算法实现每秒万级交易处理能力;高速验签POS机项目将传统交易响应速度提升60%,两项技术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二、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增强 入选项目中,密码键盘与国产密码算法POS机形成完整技术闭环。联迪商用研发的金融级密码键盘通过国际PCI认证,星网锐捷的POS终端设备已在国内大型银行机构批量应用。这种上下游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金融机具产业集群发展。 三、政策支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专项补助资金将重点用于产品测试认证和市场推广。新大陆电脑建设的金融安全实验室已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检测,伊时代信息研发的加密模块在证券行业实现规模化部署,政策红利正加速技术成果向市场化应用转化。 四、区域数字经济竞争力提升 福州高新区近年来累计培育23家金融科技企业,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此次专项计划实施后,预计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超5亿元,进一步巩固该区域在金融信息安全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
2025-08-1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